教育教學成果獎│基于SIM育人理念的環境學科本研貫通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創新實踐
近日,在廣東省教育廳公布的2021年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類)獲獎項目中,由我校太阳集团1088vip完成的“基于SIM育人理念的環境學科本研貫通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創新實踐”榮獲二等獎。該成果由呂慧教授主持,趙姗姗、孫連鵬、王詩忠、孟凡剛、楊欣、李傳浩、彭靈靈、林天傑、黃雄飛等老師共同完成。
自2002年太阳集团1088vip成立以來,學院立足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服務行業需求、服務學生發展,聚焦學科前沿,以培養“德才兼備的創新人、領袖氣質的工程人和家國情懷的中國人”為人才培養目标,秉承“厚基礎、促融合、重實踐、求創新”的人才培養方針,構建了以 “立體育人(Stereoscopic Education)、創新育人(Innovative Education)和多維育人(Multi-dimensional Education)”SIM育人理念為核心的本研貫通人才培養新體系,開辟了綜合類院校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新途徑。

基于SIM育人理念的環境學科本研貫通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創新實踐總體思路圖
一、以問題為導向,解決傳統環境學科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1)重智育而輕德育的問題。傳統教學中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忽略了德育教育與綜合素質提升的重要性。而如何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做好職業規劃,尤為重要。
(2)重理論而輕實踐的矛盾。傳統的環境學科教學重視課本理論教學,實驗、實踐和實習由于受到時空、場地限制較難開展,畢業生理論與實踐脫節嚴重,創新和工程實踐能力差,難以勝任工作。
(3)本研培養不連貫,難以滿足創新性、高層次、複合型新工科人才培養要求。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對本科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本研貫通培養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
二、突破瓶頸,構建基于SIM育人理念的環境學科本研貫通人才培養新體系
1.立體育人,堅持思想和文化引領,實現德智并育
- 強化思政教育,德智并舉育英才。思政教育是立德樹人的關鍵。經過十幾年的探索,環境學院搭建了思政教育平台,結合專業特色,努力讓思政走進每一個課堂,将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科學論斷在課程中進行深刻诠釋,加強對學生價值取向、愛國情懷、理想信念、專業自信、能力提升、職業發展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引導。同時,自2015年,學院成立了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暨青馬學堂,開展理論學習、紅色教育和實踐鍛煉十餘次,已累積培養青年政治骨幹約100人,以青馬學員帶動整個學院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熱潮,做到思想和文化引領。
課堂實錄照片及課程思政ppt展示
青馬學堂活動照片 青馬學員參加全國大學生黨史知識競賽
- 構建立體課程體系,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與工程實踐能力。本着“厚基礎、促融合、重實踐、求創新”的人才培養方針,基于一個學科、三類課程和五項實踐,構建了“夯實基礎-強化專業-創新實踐-綜合提升-本研貫通”的立體課程體系,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與工程實踐能力。
- 構建全員育人立體網絡格局,實現全過程培養與全方位覆蓋。構建了由校内人員、行業人員和校友組成的三位一體全員育人立體網絡格局,實現對學生從入學到畢業,從本科生到研究生的全過程培養與全方位覆蓋。例如,每月開展一次院長午餐會,每次邀請2-3名學院領導與教師,針對不同主題為學生答疑解惑,溫暖學生心靈,關愛學生成長;實踐課程實施校企“雙導師”制度,邀請設計院、大型環保公司經驗豐富的高工作為企業導師,為學生和青年教師開展專題技術講座,講授工程前沿,輔導創新創業實踐;舉辦成長論壇,邀請傑出校友分享科研與創業經曆,為學生成長樹立學習的榜樣。
2.創新育人,堅持思維和實踐引領,實現本研貫通
- 基于“互聯網+”開創智慧教學新模式,培養創新思維。學院建有廣東省虛拟仿真教學示範中心,構建了具有擴展性、兼容性、前瞻性的虛拟仿真教學共享和網絡管理平台,創建了“課堂-實驗-實習-工廠-仿真”一體化的雲端教學新模式,實現了人才培養從“理論型”人才到“理論型+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轉變。獲得了一項國家級一流課程、兩項教育部新工科項目,成功舉辦了三屆全國環境虛拟仿真設計大賽。
教師指導學生學習虛拟仿真軟件 學生通過虛拟現實技術進行沉浸式體驗
第三屆全國環境實踐虛拟仿真創新設計大賽合影
- 本研貫通培養,提升創新能力。針對研究生創新能力不足、實踐能力缺乏等問題,以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為抓手,提出本研貫通培養。自2005年開始,開展研究性學習,至今已開展十四屆,本科生參與率高于80%;鼓勵和支持本科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2014-2020年共獲批157項;同時,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以賽促學,每年舉辦多項科技競賽,例如“環境風雲”實驗技能大賽、“東方仿真杯”環境實踐虛拟仿真大賽、“環保之星”挑戰賽、“電子垃圾大作戰”、展示交流大賽等;此外,自2007年起,每年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
- “政産學研用”五位一體協同育人,全面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科教融合,以教學帶科研,以科研促教學。2015-2020年間,承擔各級教改項目76項,發表教改論文9篇。校企融合,以需求為牽引,促産學研用協同育人。目前,學院共建立14個産學研實踐教學基地,與8家大型企事業單位簽訂了協同育人合作協議。“政産學研用”融合,開展教育扶貧、科技扶貧,實現協同育人。
3.多維育人,堅持能力和活力引領,實現協同培養
通過思想育人、創新育人、實踐育人、文體育人、全程育人五個維度,實現本科生到研究生的本研貫通式全程培養。每年組織各種形式的文體活動,例如師生聯誼賽,每年學生體測達标率98%以上。2007年成立天籁之音合唱團,獲得多項省部級獎項,豐富了學生的課餘生活。

師生籃球聯誼賽 天籁之音合唱團
三、開拓創新,開辟綜合類院校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新途徑
1.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成果顯著
經過十餘年的探索與實踐,SIM育人理念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成果。環境科學與環境工程兩個專業獲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獲得了國家級教學改革項目5項、省級教學改革項目17項、廣東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建設了産學研實踐基地14個、編寫環境學科教材10餘部。
2.學生創新與應用能力顯著提升,優秀畢業生綜合素質高
基于SIM育人理念的本研貫通人才培養體系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學子,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顯著提升,2014-2020年本科生獲批“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57項,近三年本科生參與發表研究論文46篇,近五年本科生參加國内外大賽獲獎89項,深造率由實踐檢驗期前的33%上升到70%以上(2021年),每年的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從畢業生跟蹤調查反饋的信息來看,用人單位對本學院畢業生的專業素質、理論功底、專業技能、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給予了較高的評價,滿意度為90分以上。
3.成果影響面廣,形成了示範作用
太阳集团app首页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2021年軟科一流學科排名全球第40名,環境與生态學ESI學科排名進入了全球0.16%,居全國第七位,為我國環境學科人才培養起到了示範作用,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生态環境保護與生态文明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同時,基于SIM育人理念的本研貫通人才培養體系開辟了綜合類院校工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新途徑,可以應用于其他工科專業,産生更大的效果。
多年來,太阳集团1088vip立足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及地方經濟發展,圍繞培養“德才兼備的創新人、領袖氣質的工程人和家國情懷的中國人”的人才培養目标,勇于開拓創新,堅持德育與智育并重、理論與實踐融合,在建設世界一流的環境學科的道路上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