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太阳集团1088vip教授陳紹晴:因地制宜推動差異化低碳轉型

發布人:金鳳

         近日,廣東正式對外發布《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提出要科學降碳、精準降碳,高質量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強化綠色低碳發展導向和任務要求,統籌有序推進各地區碳達峰、碳中和。

        太阳集团1088vip教授、中國系統工程學會生态環境系統工程專委會副秘書長陳紹晴表示,對于不同的能源、産業和區域,做到精準、科學降碳十分重要。廣東應當基于不同區域的發展特征,出台精細化措施,實施差異化低碳轉型策略。

        各地降碳可以“同向而不同步”

        南方日報:應如何理解《實施意見》提到的“科學降碳”“精準降碳”?

        陳紹晴:“科學”主要表現在,《實施意見》提出了諸多契合廣東實際的制度安排,很好地處理了碳減排過程中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促進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有機結合,調動更多市場力量參與碳減排,有助于積累形成科學、高效、低成本降碳的廣東經驗。

        “精準”主要體現在,《實施意見》提出持續優化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生産力和公共資源布局,構建有利于碳達峰、碳中和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立足廣東産業特色,提出加快發展節能環保、清潔生産、清潔能源等綠色低碳産業等具體措施。《實施意見》充分考慮了廣東的優勢與短闆,有針對性地探明“路徑”和開出“藥方”,體現了“精準施策”的特點。

        南方日報:廣東各地應如何做到既因地制宜又統籌兼顧?

        陳紹晴:廣東的珠三角地區和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的經濟規模和産業發展相差較大。一個重要原因是,各地工業化發展處于不同階段,産業結構、能源結構和資源禀賦存在較大差異。這一特征決定了廣東各地市不能采取完全同步的碳達峰實施路徑,而是應找準經濟社會發展與碳減排的平衡點,制定出差異化的區域減排策略,使得各地在邁向“雙碳”目标過程中“同向而不同步”,穩步降碳。

       廣東應立足“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分區域實施差異化碳達峰策略。對于珠三角核心區,應注重結構性減碳和制度性減碳,借助産業結構升級、能源結構轉型和消費模式脫碳率先撬動碳達峰、碳中和。鼓勵核心區率先發展低碳零碳負碳新産業,在零碳技術、零碳産業、零碳社區等方面作出示範,在創新型減排機制和制度上“先行先試”。

       對于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應主要依托技術減碳,促進産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大力研發風電、光電等新能源技術,推廣節能減排降碳協同增效方法,以減少經濟規模擴張帶來的碳排放剛性和慣性增長。

       對于北部生态發展區,應重點布局綠色生态産業,加快碳彙産業發展和林業碳普惠機制推廣,結合“鄉村振興”和“城鄉一體化發展”開發各類綠色低碳産品,将其打造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綠色低碳消費的重要供給地。

       為轉型企業提供綠色激勵

       南方日報:引導高能耗傳統産業綠色升級是實現“雙碳”目标的重點和難點,廣東應如何推進?

       陳紹晴:傳統産業普遍存在生産規模較小、工藝設備較落後、産品附加值較低等缺點,抵禦市場風險能力較弱,低碳轉型的局限性尤為明顯。

       廣東應一體化推進傳統産業做優做強與低碳化轉型,出台精細化措施對相關市場主體予以引導,形成節能、提效和減排多赢的局面。一方面,從供給側發力,鼓勵企業在産品設計、原材料選擇、生産工藝、生産過程和回收等環節實現綠色化、循環化、數字化和集約化。另一方面,從消費側發力,建立健全綠色低碳産業評估體系和産品标準體系,出台綠色低碳消費的激勵政策,培育和擴大傳統産業綠色低碳産品的市場需求,以終端消費結構的轉型升級為傳統産業的轉型提供内生動力,從而牽引傳統産業實現綠色低碳轉型。

       南方日報:在這過程中,廣東應如何更好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陳紹晴:市場機制具有靈活性強、經濟性高和低管理成本等優勢。《實施意見》提出的深化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積極争取碳排放交易外彙試點等典型市場機制不僅可以助力實現既定減排目标,還可以給企業綠色轉型提供持續的經濟激勵,有助于讓企業自主處理好發展擴容和減排約束之間的關系,給企業提供多樣化的減排策略選擇,從而促進全社會低成本減排。

       廣東市場經濟發育早、市場成熟程度高、營商環境良好,為更大程度發揮市場機制在“雙碳”目标實現中的重要作用,廣東可從三個方面發力:一是進一步完善維護市場運行的各類法規制度,給市場力量提供更多、更完善的制度性保障;二是健全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态環境價值和減排成本的碳價格形成機制,給市場釋放相對明确的“價格信号”;三是鼓勵發展節能環保産業,創新發展綠色金融,豐富多元化市場體系,為社會資本進入碳減排領域創造更多的機會。

       “先立後破”确保能源結構安全轉型

        南方日報:廣東應如何兼顧能源安全與低碳轉型?

        陳紹晴:廣東是經濟和人口大省,同時也是能源消費大省,推進能源結構低碳化轉型對廣東乃至全國實現“雙碳”目标都有重要意義。廣東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在短期内難以根本改變,但大力增加清潔能源的比例勢必成為廣東兼顧能源供應穩定與低碳轉型的趨勢。對此,《實施意見》立足廣東能源利用實際,提出一系列擴大清潔能源使用規模的實質性舉措,特别是強調,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基礎上推動傳統能源逐步退出。

        未來,廣東兼顧能源供應穩定與低碳轉型的關鍵仍在于大力發展适合本省資源禀賦特征的清潔能源,注重清潔能源替代的推進節奏,同時增加省外電力調入中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堅持“先立後破”,在确保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标的同時,實現能源結構的平穩轉型、安全轉型、低成本轉型。

        南方日報:如期實現“雙碳”目标,将給廣東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哪些新的發展空間?

        陳紹晴:推動實現“雙碳”目标不僅将加快高耗能、高排放等産業去産能和重組整合步伐,更會吸引資金投向綠色低碳能源、技術和産業等領域,為綠色低碳能源産業發展創造巨大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機遇。《實施意見》立足廣東自身産業優勢,提出研發低碳零碳負碳新材料、新技術、新裝備,加強新能源、工業節能降碳、綠色建築、新能源汽車、生态系統碳彙、資源循環利用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僅将為廣東碳達峰目标實現提供堅實的産業支撐,同時也将培育一批具有廣東地域特色的綠色低碳産業,可以為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開辟新空間、培育新動能。

        南方日報記者 王彪 實習生 曾偉航

        來源:《南方日報》2022年7月29日,A06版,https://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207/29/content_10028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