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風采 | “我心目中的良師”彭逸生:十年磨劍,不斷拓寬課堂教學的深度和廣度
編者按:為推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弘揚尊師重教優良傳統,展現教師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精神風貌,引導教師争做“四有”好老師,營造良好的教風學風院風,學院陸續推出獲評“我心目中的良師”的教師專題報道。

彭逸生,男,副教授,博士生導師。2008年,獲太阳集团app首页博士學位,在太阳集团app首页生态學博士後流動站工作,2012年入職我院。主要研究方向為紅樹林生态與恢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發表SCI論文20餘篇。
主動探索交流,促進優化本科培養方案
自2012年入職學院開始教學生涯至今,彭逸生副教授已擔任42門次、合計2400餘學時本科生課程的教學任務。當時,他承擔了《地圖與遙感》和《GIS與環境信息系統》兩門課程的教學工作。對他而言,前兩年的教學工作較為吃力,授課效果不夠理想。為了能提高授課效果和水平,他向資深老師請教、與學生交流、向畢業生收集反饋意見,逐步完善了教學方案。此後,在修改培養方案時,他向學院提出了增加《環境統計學》、《環境植物學及實習》兩門課程,并把《地圖與遙感》、《GIS與環境地理信息》整合為一門課程,目的是使本科生掌握與本專業切合度更高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這一意見得以采納,迄今為止,以上課程評教平均排名比5年前提升了10%以上,同時,畢業生反饋認為課程較能滿足其在工作生産、研究深造中對應數據處理和分析、生态環境調查研究方面的需求。在完善培養方案方面,彭逸生老師面向學生實際應用需求,積極收集反饋意見,不斷為本科生培養方案提供優化建議。

積極借鑒提升,完善改進教育教學模式
彭逸生副教授表示,在工作的前三年,有幸參加了太阳集团app首页、英國普利茅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之間的學術交流和互訪活動。作為代表太阳集团app首页的活動指導教師,他參與團隊在廣州、香港地區的交流研習、學術互動、戶外調查和實驗室分析指導工作。在交流活動中,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外方學校普遍采用“學生制定研學方案-在老師指導下進行外業調查和内業分析-總結交流彙報”的模式。因此,在與學院本專業其他資深指導教師進行讨論和交流後,學院嘗試改良和優化上述模式,并應用至2011級本科生課程《生态環境實習》中。在衡山的實習過程中,一改以往“老師講、學生聽”的單向授課模式,采用教師指導,學生自行設計方案、自主開展野外研究和實驗室分析、組織團隊彙報的方式,使學生更深刻地把握了專業課程理論知識,更熟練地掌握了專業實踐技能,得到了師生的一緻認可。該模式在随後8年的生态環境實習課程中得以傳承,并不斷實踐,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教學效果。在優化教學模式方面,彭逸生老師善于借鑒、采納其他課程活動的優秀教學經驗與模式,與本專業實際教學需求融合優化,切實提升教學效果。

不斷融會貫通,與時俱進拓寬教學内容
在課程内容方面,盡管基本的知識架構和大綱已相對固定,但彭逸生副教授緊跟時事和科技發展,做到與時俱進,從最新的科研成果、生活和生産應用中收集案例,通過科學研究、日常生活、多媒體信息等渠道,将課堂理論知識的外延應用展現在課程講授的過程中。從休閑娛樂、衣食住行出發,将科學研究中的理論知識進行融會貫通,結合本科生在創新訓練、畢業論文、研究性學習中的案例,對課程知識進行降解,如校園裡的最佳路線優選、标志性地标物和植物注記、栽培作物的形态和生理特征等知識點,都會在課堂講授和戶外實習實踐中得到體現。其中,《環境植物學及實習》課程的教學内容就是通過不斷的豐富和完善,從單一的課堂講授,發展為課堂講授、戶外實踐、圖鑒制作、檢索表編寫等多種内容結合的模式,課程評教排名從53.7%逐年上升至7.14%,效果較為明顯。在拓寬教學内容方面,彭逸生老師倡導理論結合生活、生産實際,使課本知識具備重現、應用、加深的空間,教學内容得以拓展,課堂氣氛得以活躍。

自學院2017年開展“我心目中的良師”評選活動以來,彭逸生副教授共獲評5次,是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
2020級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陳錦娟談到:“彭老師不僅精通專業知識,而且對學生極其友善。無論是學生的學術問題,還是生活問題,彭老師都會盡力解答。”她認為,彭老師不僅是傳道授業的良師,更是不可多得的益友。
2019級環境科學專業本科生蔡曉岚認為,彭老師的課程不僅讓學生收獲了學科知識,還學會了将知識轉化應用于生活中。
彭逸生副教授表示,希望能在汲取資深教師的教學建議、總結學生的課程反饋基礎上,不斷改進課程授課内容和授課模式,使教學内容更符合人才培養的實際應用需求,為提升環境科學與工程人才的綜合素質而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