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學術報告之五十六“Cryptic Speciation in a Drop of Seawater”
太阳集团1088vip暨廣東省環境污染控制與修複技術重點實驗室
報告題目:Cryptic Speciation in a Drop of Seawater
報告 人:羅海偉 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時 間:2018年12月24 日(周一)下午 2:30
地 點:太阳集团app首页廣州校區東校園環境大樓A104會議室
主持 人:舒龍飛 副教授
歡迎廣大師生參加!
報告人簡介:
羅海偉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導師,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研究員。以基因組學作為主要手段,長期從事海洋微生物的進化機制和生态适應性研究,且已經開展具有重要意義的農業和土壤微生物研究。代表作發表在PNAS、Nature Microbiology、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ISME Journal、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本領域權威期刊上。目前擔任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和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副編輯,并且擔任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NSF、英國生物技術與生物科學研究委員會BBSRC、瑞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SNSF等國際主要科研資助機構,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項目評審人。
講座内容簡介:
微進化(microevolution)是發生在物種内的不同群體(population)間或者發生在親緣關系很近的物種間的遺傳多樣性的起源和變化過程。在群體遺傳學(population genetics)的理論指引下,微進化研究可以區分中性進化力(如突變、重組、遺傳漂變等)與環境選擇力(如各種環境脅迫包括污染物、溫度、營養鹽、氧氣、pH等)在驅動微生物遺傳多樣性形成方面的作用,包括闡明亞群(subpopulation)對各自微環境(microenvironment)的适應機制。在基因組時代,群體基因組學(population genomics)已經成為微進化研究的主要手段。通過對親緣關系很近的大量菌株進行基因組測序,分析不同亞群(subpopulation)的單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在基因組水平上的分布和變化規律,以及不同亞群的基因組内容的分化和表型的差異(如對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對宿主的緻病性,對不同底物營養源的利用能力等)來推演多樣性的起源和維持機制,物種的分化機制和對微環境的适應機制等。在環境微生物學相關領域中,微進化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文獻相當有限。本研究聚焦微進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即環境微生物的物種分化及驅動機制,以一個很小體積的海水樣中的細菌群體分化過程為例加以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