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學術報告“納米水處理技術實用化進程中的挑戰與探索”
太阳集团1088vip暨廣東省環境污染控制與修複技術重點實驗室
報告題目:納米水處理技術實用化進程中的挑戰與探索
報 告 人:潘丙才 教授、副院長
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時 間:2021年11月26日(周五)下午15:30-17:00
地 點:太阳集团app首页廣州校區東校園環境大樓A206
主 持:楊欣 教授
歡迎廣大師生參加!
報告人簡介:
潘丙才,南京大學教授、環境學院副院長、南京大學環境納米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有機毒物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兼任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學部委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重金屬污染防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CEJ Adv創刊主編、Chem Eng J、Front Environ Sci Eng等多份SCI刊物編輯及《化學進展》、《水處理技術》等刊物編委。曾任國際水協會中國青年委員會(IWA-China YWP)首屆主席。
主要研究方向為深度水處理技術及原理,包括水處理納米技術及原理、高級氧化還原技術及原理、污染物形态分析技術等。主持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江蘇省科學技術一等獎、光華工程科技獎、江蘇省專利發明人獎、Georgy Barley Water Prize等;在ES&T、Water Res、PNAS、Nat Comm、Adv Funct Mater、Nano Lett、《中國科學.化學》、《中國科學.技術科學》等刊物發表論文300多篇,被引16000多次,H指數65;2014年至今連續入選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獲授權國内外發明專利逾140件。
報告内容簡介:
本世紀以來,水處理納米技術蓬勃發展。大量研究表明,衆多納米材料可以通過尺寸效應與表面效應強化水中污染物的淨化過程,在深度水處理領域展示了良好的應用前景。但大部分納米材料易團聚失活、操作困難,且有潛在的環境風險,規模化水處理應用時面臨巨大挑戰。構建具有毫米尺寸、限域結構的複合納米材料是推進水處理納米材料與技術邁向實用化進程的有效途徑與重要方向。近年來,通過交聯聚苯乙烯網孔固定納米顆粒構建的多種金屬氧化物、磷酸鹽(M=Fe、Zr、La、Mn等)複合納米材料已開始從實驗室研究進入深度水處理工程應用中。報告簡單總結了複合納米材料深度水處理方面的研究意義與進展,探讨了納米孔限域效應對納米顆粒生長、界面化學性質、物相轉化、催化氧化等方面的特殊影響,梳理了限域效應對深度水處理技術創新的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