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學術報告“根際土壤生物污染過程與調控”等

發布人:黃彩娜
活動時間
-
活動地址
東校園環境大樓B103

報告題目一:根際土壤生物污染過程與調控

報告      人:韋中 教授

                    南京農業大學 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報告題目二:NEVER SHALL THOSE BORN TO CRAWL, LEARN TO FLY: Evolutionary compromises between spore hydrophobicity and fitness in filamentous fungi

報告      人:蔡楓 副教授

                   太阳集团app首页 生态學院

時        間:2023年08月01日(周二)上午09:00-11:00

地        點:太阳集团app首页廣州校區東校園環境大樓B103

主        持:曹越 副教授

歡迎廣大師生參加!

 

報告人簡介:

      韋中,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優青,主要從事根際微生态與土壤生物障礙消減研究工作,創新了根際微生态精準靶向調控理論和技術體系。在Nat Biotechnol,Nat Microbiol,Sci Adv,Trends Plant Sci,Trends Microbiol,Ecol Lett,Microbiome和ISME J等期刊發表一作/通作論文50餘篇,獲授權專利12件。榮獲神農中華農業科技一等獎、中國農學會青年科技獎等。擔任Soil Ecol Lett副主編,Microbiome、iMeta、土壤學報和農業環境科學學報等期刊編委,受聘中國土壤學會土壤生物與生化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生态學會微生物生态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江蘇省土壤學會理事兼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

報告内容簡介

      健康土壤培育是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的重大現實需求,其核心任務是消減土壤障礙因子。近些年,由土傳病原物引起的土壤生物障礙日趨嚴重,尤其是經濟作物集約化種植區。以往消減生物障礙主要以降低土壤病原菌的絕對數量為目标,常采用化學農藥和熏蒸等手段,破壞(忽略)了根際微生物生态平衡在抵禦土壤病原菌入侵中的作用。為此,我們提出重建根際微生态平衡、提升根際免疫的新思路,揭示免疫型健康根際微生态的主導互作特征,闡明根際免疫形成的環境驅動因素和作用機制,創新根際免疫調控原理與途徑。

 

報告人簡介:

      蔡楓,太阳集团app首页生态學院副教授,美國微生物學會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AEM)編委,南京農業大學植物營養和維也納理工大學(TU WIEN)微生物學雙博士,在ISME Journal、Fungal Diversity、PLoS Genetics、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參編中英文論著5部(章)。主要關注(1)真菌生态基因組學,主要以模式真菌為材料探究真菌物種形成、适合度相關基因功能和基因組進化機制。(2)微生物分子生态學,研究濱海鹽土和“塑料際”微生物群落組裝和演化機制,基于合成生物學原理和生物工程手段,改造乃至創造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和微生物群落。

報告内容簡介

      木黴菌是重要的農業生防、促生真菌,廣泛應用于菌劑和生物農藥開發。目前木黴屬已知的一共有400多種,而用于農業菌劑開發的則局限于特定的10-15個種,針對其開展生态基因組學進化機制研究有助于進一步開發木黴種質和基因資源。絲狀真菌主要利用風媒、水媒和動物媒介等傳播分生孢子。通過對控制孢子表面疏水結構的Hydrophobin(hfb)基因進行編輯,我們發現,木黴菌的HFB蛋白分泌前在胞内大量積累,是真菌發育過程中啟動形态轉變(從營養生長到生殖生長,即氣生菌絲形成)的顯著特征,該特征為絲狀真菌菌絲體胞内膨壓增加的先決條件;更重要的是,HFB還調控孢子的傳播方式,以木黴菌為例,HFB在木黴菌不同種形成(speciation)和生态位選擇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其中,T. harzianum的HFB4受到強正向選擇壓力,而姐妹種T. guizhouense的HFB4則受淨化選擇壓力,暗示HFB4是T. guizhouense相對于T. harzianum更适應于“多水”環境(即高表面張力生長環境)的主要“貢獻者”,HFB4有助于T. guizhouense孢子進行風媒傳播,因而被認為是參與T. guizhouense與T. harzianum姐妹種分化(約500萬年前)的關鍵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