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學術報告“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前沿論壇”

發布人:黃彩娜
活動時間
-
活動地址
東校園環境大樓 A206

太阳集团1088vip暨廣東省環境污染控制與修複技術重點實驗室

報告題目一:市政污泥高效減量與高值資源化研究

報告       人:李曉岩 教授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

報告題目二:聯用多維組學技術解譯氯黴素類污染物生物轉化機制研究

報告       人:李炳 副教授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

報告題目三:新型電容去離子技術實現廢水處理與資源回收

報告       人:林琳 副教授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

時          間:2023年 10月 18日(周三)下午3:00

地          點:太阳集团app首页廣州校區東校園環境大樓 A206

主          持:李若泓 副教授

歡迎廣大師生參加!

 

報告人簡介:

        李曉岩,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水污染控制科研工作,主要包括:水處理系統中微生物聚集體的形成過程、作用機制及調控原理;膜-水界面調控及膜法淨水效率提升技術與應用;市政污泥減量與資源轉化工藝開發。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生态環境部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二等獎,國家海外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入選中央組織部創新人才長期項目計劃、科技部高端外國專家引進計劃,深圳市海外高層次A類人才。已發表SCI期刊論文280餘篇,Google引用總數18000餘次,H指數67,作大型國際學術會議特邀報告30餘次,參與編輯學術專著3冊,獲美國、中國授權發明專利10多項,已成功轉讓2項。曾獲AEESP最佳博士論文獎,為Water Research 2007-2011論文最高引用作者,連續12年入選科學指标數據庫(ESI)高被引學者(1%)

        李炳,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青年拔尖人才、農村農業部神農青年英才計劃入選者,曾獲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家環境保護專業技術青年拔尖人才”稱号、“首創水星獎”(科學創新類)銀獎等。現任SCI期刊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副主編、SCI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首屆Early Career Advisory Board委員。已在包括ISME Journal、Water Research、Microbiome和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在内的頂級期刊上發表SCI論文110餘篇,其中9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總引用次數10800餘次,H指數49。近5年累計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項目等20餘項國家級和省市級科研課題。

        林琳,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本科、碩士畢業于複旦大學,博士畢業于香港大學,獲深圳市海外高層次人才、“香港大學傑出研究生”等榮譽。在PNAS,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等環境領域頂級期刊上發表近50篇SCI論文(95%為JCR一區論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5項,其中6項已授權;主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通識課程教材《工程環境保護概論》,參編Wiley出版社英文學術專著1章節;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教育部、廣東省和深圳市級縱向課題11項;擔任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Advances 期刊青年編委與多個SCI期刊審稿人。

 

報告内容簡介

        市政污泥高效減量與高值資源化研究:針對污水處理廠市政污泥減量和資源化的需求,以“高效處理-資源回收-污染控制”為總體研發思路,系統研究了市政污泥減量與資源轉化關鍵技術,解決了污泥惰性物質解聚速度慢、轉化效率低等問題,主要技術包括:(1)采用臭氧催化氧化對活性污泥進行原位減量,進一步利用A/O工藝促進溶出有機物礦化和高效脫氮,實現30%以上的污泥減量率;(2)采用熱水解實現污泥減量,并針對污泥上清液,研發以真菌發酵為核心的資源轉化技術,制備生物纖維、紙張等高附加值産品,提升物料轉化效率和經濟收益;(3)突破傳統污泥厭氧消化資源回收水平低等問題,開發了以酸化發酵為核心的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包括定向産揮發酸、回收高品質磷酸鐵、電分離濃縮氮肥等,拓展資源回收産品鍊,顯著提升産品的附加值。

        聯用多維組學技術解譯氯黴素類污染物生物轉化機制研究:2022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方案》,旨在加強新污染物治理以保障生态環境安全和人民健康。國内外廣泛關注的新污染物主要包括國際公約管控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内分泌幹擾物、抗生素等。氯黴素是一種廣譜抗生素,其在人類醫療、畜禽和水産養殖等方面的持續使用,促使其殘留物不斷釋放到環境中,對生态系統的穩定性造成了幹擾,促進了抗生素耐藥基因産生和傳播。本研究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專項)項目,率先應用多維組學技術((宏)基因組、宏轉錄組、蛋白組)結合微生物純培養的方法,系統闡釋了活性污泥菌群生物降解氯黴素的新機制和菌株間交互作用,并鑒定了關鍵生物轉化酶。研究成果為高濃度氯黴素廢水(如制藥廢水、畜禽廢水等)的強化生物處理提供了有重要價值的菌株和酶資源,為指導新污染物的高效生物轉化提供了關鍵信息。

        新型電容去離子技術實現廢水處理與資源回收:流動電極電容去離子(FCDI)是一種新興的電驅動膜技術,應用領域包括脫鹽、廢水處理和資源回收等。本研究探讨了不同通電模式下碳電極顆粒的導電性和表面積對FCDI的脫鹽性能和能源效率的影響;創新地使用鈉改性沸石與炭黑來制備複合流動電極懸浮液,顯著提高了FCDI對高濃度廢水中NH4+去除回收性能。此外,首次将具有尖晶石結構的H3LiTi5O12納米顆粒(HTO)作為CDI電極材料,實現鹽湖鹵水中锂離子(Li+)的選擇性吸附和回收,并利用密度泛函理論(DFT)和吸附動力學揭示其強化機制。通過将陰極電吸附和陽極電氧化(CDI-EO)耦合在同一系統中,可同步實現重金屬回收和有機物降解,并在處理工業園區實際印染廢水時表現出良好的穩定性和可靠的污染物去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