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學術報告“污染控制學術研讨會”
太阳集团1088vip暨廣東省環境污染控制與修複技術重點實驗室
報告題目一:環境催化研究及應用前沿
報告 人:賀泓院士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
報告題目二:深度水處理的場景認知與方法探索
報告 人:潘丙才教授
南京大學
報告題目三:揮發性有機物測量:總量、活性到效應
報告 人:邵敏教授
暨南大學
時 間:2023年 12月 3日(周 日)下午3:30
地 點:太阳集团app首页廣州校區東校園環境大樓 B103
主 持:黃海保 教授
歡迎廣大師生參加!
報告人簡介:
賀泓,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态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大氣污染防治專家。主要研究方向為環境催化和非均相大氣化學過程,系統研究大氣複合污染形成機理、催化劑與催化反應體系設計和大氣污染物催化淨化新原理、新方法及其應用,取得了柴油車排放污染控制、室内空氣淨化和大氣灰霾成因研究方面的系列成果。發表《環境催化—原理及應用》專著一部,學術論文590餘篇, Elsevier發布2015—2021年以及2022年科睿唯安發布的中國高被引學者。獲授權發明專利60餘項,多項專利技術轉讓企業實施應用。現任Environ. Sci. Technol.、J. Environ. Sci.副主編以及Appl. Catal., B等多個國際期刊編委。
報告内容一簡介:
随着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生态環境問題變得日益重要,而環境催化正是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目标的關鍵技術。報告以環境催化的人為過程與自然過程為切入點,介紹環境催化在消除移動源和固定源氣态污染物的發展曆程、經典案例、熱點研究及工業應用。着重介紹了适用于不斷加嚴的氣态污染物排放标準的柴油車氮氧化物催化淨化技術及催化劑設計原則,闡述揮發性有機物的吸附與催化結合技術的優勢,探讨室溫環境下甲醛催化氧化原理。同時,研究視野進一步拓展到自然界的環境催化及其環境效應,分享了團隊在大氣非均相化學等基礎學科領域的研究進展,并展望環境催化研究面臨的挑戰、對策和應用前景。
報告人簡介:
潘丙才,南京大學教授、環境學院副院長,南京大學環境納米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有機毒物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有毒污染物控制與資源化創新團隊帶頭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選者、國家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研究方向為深度水處理與水回用、水處理納米技術及原理、高級氧化/還原技術、水質分析與評價等。在Environ. Sci. Technol.、Water Res.、PNAS、Adv. Funct. Mater.、Angew. Chem.、Nat. Comm.、Nano Lett.等刊物發表論文300多篇;論文總引用超過24000次、H指數82,2014年至今連續入選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授權國内外發明專利逾160件,其中80多件專利已實現成果轉化與應用推廣。
報告内容二簡介:
報告通過對納米技術的研究,将深入探讨水質治理的前沿進展。從解決真實環境中的水資源問題出發,緻力于探索适配方案,支撐做出技術創新,并最終再應用到真實環境案例中。通過介紹在深度處理工業廢水中Cr、Ni等重金屬絡合物和污廢水中富集磷化物的研究進展,包括納米技術在水處理中的最新應用,如納米材料的設計、合成和應用過程,重點探讨這些技術在提高水質、去除污染物方面的潛在優勢。利用三價鐵的的置換作用去除絡合物的新方法,以及基于镧去除磷化物再生困難的實際問題,研究出納米限域調控氧化镧再生與循環利用的工藝方向,助力企業實現噸級量産,促進技術創新。
報告人簡介:
邵敏,暨南大學校長助理,環境與氣候研究院教授,院長。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負責人,國家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大氣複合污染防治”負責人,2016年至今Elsevier環境領域高引用學者。目前任國家生态環境保護專家委員會成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揮發性有機物防治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臭氧污染防治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長期從事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研究,專長為揮發性有機物與臭氧污染防控。近5年承擔國家863、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近20項,在大氣有機物研究方面發表論文150餘篇,2008年獲國家環境保護部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排名第2)。
報告内容三簡介:
揮發性有機物是PM2.5和臭氧生成的共同前體物,也是空氣質量根本改善過程中科學研究和管理決策的一個難點。報告将簡要回顧國内外大氣環境化學研究的發展曆程,介紹大氣VOCs的研究需求,重點介紹針對VOCs活性的測量和分析方法、基于真實大氣的VOCs大氣化學機制研究進展,評估VOCs研究在二次有機氣溶膠和臭氧精準模拟中的作用,指明氣候變化與碳達峰将成為推動産業和能源結構等升級的雙引擎,以期助力空氣質量的持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