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學術報告“我國北方土壤氧化亞氮産生微生物機制及減排措施”

發布人:黃彩娜
活動時間
-
活動地址
東校園環境大樓A104

太阳集团1088vip暨廣東省環境污染控制與修複技術重點實驗室

報告題目:我國北方土壤氧化亞氮産生微生物機制及減排措施

報告   人:吳迪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态研究所

時      間:2025年05月20日(周二)下午14:30-16:00

地      點:東校園環境大樓A104

主      持:張妙月副教授

歡迎廣大師生參加!

 

報告人簡介:

      吳迪,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擇優支持),山東省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德國波恩大學博士,德國聯邦農業食品部杜能研究所博士後,英國班戈大學博士後。主要從事土壤碳氮循環機理及全球氣候變化生态學方面研究,重點關注土壤硝化-反硝化過程機制機理,含氮類溫室氣體減排等方向。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課題,中科院和省部級項目等縱向科研任務10餘項。在Global Change Biology,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等主流國際期刊發表SCI論文50餘篇。擔任中國土壤學會氮素工作組委員,國際标準化組織(ISO)生物碳标準化技術委員會執行委員。

 

報告内容簡介

      大氣中N2O濃度上升是導緻全球變暖和平流層臭氧消耗的重要因素,而農田土壤是最大的人為N2O排放源,降低施肥土壤的N2O排放對農業系統的總溫室氣體排放至關重要。本研究首次結合了原位土壤基質O2和N2O濃度,土壤N2O通量的高頻觀測,原位N2O 15N位點偏好(SP),15N标記,平面光極、微生物分子等先進技術,發現華北農田夏季玉米季N2O排放的主要來源是細菌反硝化作用,而在幹冷的冬小麥季硝化作用或真菌反硝化作用貢獻了總N2O排放的50%。O2濃度和SP值之間具有強烈的正相關關系,土壤O2的動态變化是驅動原位結構土壤中N2O産生和排放複雜過程的關鍵因素。研究結果有助于制定有針對性的N2O減排措施,并改進制約全球N2O評估的過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