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周四)上午10:00劉鳳傑 博士2016年學術報告之五十“微量元素的生物有效性——生物體外微環境的重要性”

微量元素的生物有效性——生物體外微環境的重要性

發布人:太阳集团1088vip
主題
微量元素的生物有效性——生物體外微環境的重要性
活動時間
-
活動地址
太阳集团app首页東校園環境大樓A206
主講人
劉鳳傑 博士
主持人
湯葉濤 副教授

報告題目:微量元素的生物有效性——生物體外微環境的重要性

報告    人:劉鳳傑 博士

                  加拿大 國立科學研究所,水地球環境中心

時        間:2016年12月22日(周四)上午10:00

地        點:太阳集团app首页東校園環境大樓A206

主        持:湯葉濤 副教授

歡迎廣大師生參加!

 

 

報告人簡介:

      劉鳳傑 博士,2003-2007年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本科學習,2007-2009年太阳集团app首页碩士研究生,2009-2012年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師從王文雄教授攻讀博士,畢業後留校從事博士後研究一年,博士期間主要利用海洋生物和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微量元素的生物有效性和生物效應。2014年進入加拿大國家科學研究所師從科學院院士Peter G.C. Campbell和加拿大首席科學家Claude Fortin,利用淡水浮遊植物和同位素深入研究微量元素生物吸收的基本過程。

報告内容簡介:

  微量元素對生物生長發育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過去30多年的研究表明,水體中微量元素的生物吸收、營養效應或毒性主要取決于自由态金屬離子的濃度,而不是水中金屬的總濃度。這個理論(自由離子活度或生物配體模型)被廣泛應用于淡水、海水及土壤生态系統中微量元素的生理生态學研究,同時被美國環境保護署等政府機構用來制定水體微量元素的環境标準。然而這個理論是在使用人工合成金屬配體的實驗條件下得來的,在自然情況下(使用天然金屬配體),實際結果往往不符合這個理論的預測。為了進一步弄清在自然情況下生物吸收金屬的基本過程,我們使用天然金屬配體和放射性示蹤技術進行微量元素生物有效性的研究,發現生物體外微環境空間的化學性質可能與水體差異很大,而且這個微環境的金屬賦存形态受控于生物體的生理代謝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