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科學
1. 專業定位
太阳集团app首页環境科學專業教學和科研并重,圍繞水、土、氣等各環境要素開展污染過程與機理、控制與修複技術、模拟與管理等多層次的研究,以全球視角立足于高度産業化的珠江三角洲特殊地理與環境,将前沿科研成果融入課堂教學,以科研平台和團隊助力實踐教學。堅持面向世界環境科技前沿、面向國家生态文明建設重大戰略和粵港澳大灣區生态環境發展需求,培養國家急需、國際一流的兼具科學創新和決策管理能力的綜合型人才。
2. 培養目标
環境科學專業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學生成長為中心,堅持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着力提升學生的學習力、思想力、行動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同時具備環境科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熟練掌握環境科學專業領域基本技能,熟悉環境科學領域發展動态和前沿知識,具備環境科學領域科學研究的思想和方法,能在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企事業單位及行政部門等從事科研、教育、環境保護和環境管理等工作的高水平創新學術型和管理型環境保護專業一流人才。
3. 培養規格
環境科學專業學制為四年,按要求完成學業者授予理學學士學位。具體畢業要求包括:1)愛國守法,思想過硬,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優良的職業道德和豐富的人文社會素養;2)按要求修完畢業總學分(155學分左右)及實踐教學環節;3)具備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科學素養,掌握國内外文獻檢索、閱讀及綜合應用能力,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以及多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全面掌握環境化學、環境生态、環境規劃與管理等方面的理論知識結構,具備運用所學知識和實驗技能進行環境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環境管理的基本技能。
4. 課程體系
(1)課程體系總體情況
環境科學專業課程體系貫徹太阳集团app首页大類培養精神,大一按照大類培養要求設置課程,着重夯實學生的理科知識基礎和科學素養,包括公共必修課、公共選修課和大類基礎課等3個類别。大二專業分流後,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标,按照“厚基礎、重應用、強能力”的原則設置專業課程,包括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實踐課和專業選修課等4個類别。其中,大類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及專業實踐課為專業必修課:
1) 大類基礎課:旨在通過寬口徑教育使學生全面具備理科大學生的各方面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和科學素養,包括高等數學(一)、線性代數、概率統計、大學物理(工)、大學物理實驗(工)、大學化學(二)、大學化學實驗(二)、環境學導論等課程,全部安排在第1-2學期。
2) 專業基礎課:立足于環境科學專業最基本、原理性的知識體系,并考慮到與大類基礎課的有效銜接,旨在為專業核心課程的修讀夯實基礎,包括:環境化學、環境化學實驗、環境地學基礎、生态學、編程基礎與環境應用、學術寫作與規範等6門課程,安排在第3-5學期。
3) 專業核心課:全面覆蓋環境科學專業涉及領域,具有專業“臉譜”特征,旨在使學生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基礎,包括:環境監測、環境監測實驗、環境土壤學、水環境學及實習、大氣環境學、環境生态技術綜合實驗、環境與健康、環境管理學等8門課程,安排在第4-7學期。
4) 專業實踐課:旨在使學生受到充分的科學思維和實踐創新訓練,掌握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環境科學研究的能力,集中設置的專業實踐課包括:生态環境實習、環境地學實習、創新研究與實踐、生産實習、畢業論文與綜合訓練等5門課程,安排在第5-8學期。
專業選修課側重專業知識體系的交叉跨度,強調專業前沿信息和研究特色,為學生自主參與科研項目及校外實習等活動提供知識基礎。根據專業方向的不同,專業選修課分設為模塊A(創新學術型)和模塊B(高水平管理型);同時,打通本科和研究生階段的壁壘,設置有本研貫通課及榮譽課程模塊。總共設置30門專業選修課(共計63.5學分),分布在第3-7學期,學生可根據不同的學習規劃及需求修讀,最低總學分要求為27.5學分(不含榮譽課程)。
(2)畢業總學分要求(以2022級培養方案為例)
(3)各學期學分、學時分布情況表(以2022級培養方案為例)
5. 師資隊伍
太阳集团app首页環境科學專業自1993年開始招收本科生,是廣東省重點學科、211/985重點建設學科,2019年獲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雙萬計劃)。環境科學系現有專任教師31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9人。目前,師資隊伍中有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人、珠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人、廣東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廣東特支計劃”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1人、“廣東特支計劃”百千萬工程青年拔尖人才1人、“廣東特支計劃”科技創新青年拔尖人才1人。
環境科學系充分發揮太阳集团app首页綜合辦學的優勢,依托太阳集团1088vip的學科發展規劃,面向國家生态文明建設重大戰略和粵港澳大灣區生态環境發展需求,形成了以“土壤環境污染”、“水環境污染”、“大氣環境污染”、“環境微生物”為核心的四個重點研究方向,在此基礎上組建了“環境材料與低碳技術”、“環境化學與毒理”、“環境規劃管理”三大交叉研究團隊。各研究方向和團隊以學術帶頭人為核心、中青年學者為骨幹,學科交叉性強,優勢互補,形成了一隻結構合理、凝聚力強、學術活力旺盛的科研團隊。近年,環境科學系教研人員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廣東省科技廳科技計劃項目、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等各級重大科研項目十餘項;在環境科學領域權威學術期刊發表多篇ESI高被引論文,擔任多個國内外學術期刊編委;獲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廣東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一等獎、“十三五”廣東省農業科技标志性成果等獎項,在國内外環境科學界形成了較強的學術影響力。
環境科學系教師隊伍成員曾獲廣東省青年教師教學大賽二等獎、廣東省教學名師及教學團隊、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太阳集团app首页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一等獎等教學成果榮譽,多門專業基礎課獲批太阳集团app首页精品課程、特色課程等本科生教學質量工程建設項目,并建設了多門省級、校級一流課程,為環境科學專業的高質量本科生教學和培養提供了充分保障。
6. 教學條件
太阳集团app首页環境科學系依托太阳集团1088vip實驗教學中心、教育部土壤環境污染控制與修複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廣東省環境污染控制與修複技術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土壤重金屬污染修複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水污染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教研平台,已配備包括拉曼光譜、激光共聚焦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質子傳遞反應飛行時間質譜(PTR-TOF-MS)、三重四極杆色譜質譜儀(GC-MS)、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高效液相色譜儀(HPLC)、高效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HPLC-MS)、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ICP-MS)、電感耦合原子發射光譜儀(ICP-AES)、快速蛋白液相色譜儀、紫外分光光度計、熒光分析儀、粒徑分布儀、BET比表面積分析儀、全自動微波消化系統、總有機碳分析儀、大型恒溫恒濕光照培養箱、微生物潔淨室和生物培養溫室等大型儀器設備和高規格實驗室,為本科生的實踐教學和科研訓練奠定了堅實基礎。
環境科學系與校外大型企事業單位共建了多個産學研合作平台及教學實踐基地,包括“太阳集团1088vip-廣東海陵島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實習基地”、“太阳集团app首页-南嶽樹木園生态環境認知實踐教學基地”、“太阳集团app首页-緻勝土壤環境修複研究中心”、“太阳集团app首页-廣東中聯興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實習教學基地”、“太阳集团app首页-江西威典産學研合作基地”、“深圳海上田園環境科學教學實習示範基地”等,并邀請企業相關人員為本科生做專業專題講座,強化本科生的實踐實驗能力的培養。
此外,環境科學系還設有特色實習課程“生态環境實習”,由專業老師帶領本科生前往南嶽衡山,深入開展群落生态、生物多樣性土壤地帶性、溪流水質等方面的實地調研,幫助本科生走出課堂,培養本科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環境科學研究和團隊協作的能力。